本站已停止更新,請移至民主平台新網站

2008-11-29

徐斯儉:藍綠溝通比國共溝通還難?

馬總統昨天(編按:10月30日)終於在陳雲林即將來台前夕,親上媒體說明政府立場,從某個角度來說,遲來的說明總比沒有好。但這個專訪所暴露出的問題恐怕不比解決的問題少。

關於近日以來台灣社會對於馬總統在兩岸關係上「過分親中」的疑慮,尤其是所謂的「兩區說」,馬總統提出了正面的回答,指出這是根據憲法修正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中華民國之下存在著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

如果馬總統是一位法律學教授,他的說明是十分清楚的,從法源上很扼要明確地表述了所謂「兩區說」的法律根據。按照法律來說,馬總統的說法完全站得住腳。

但這種學院法條式的回答恰好反映出馬總統完全不理解為何台灣社會出現這麼大疑慮。台灣社會對馬政府有所疑慮與保留,原因不是法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認為用簡單的法律條文能解決複雜的政治問題,不是幼稚,就是不負責。

國民黨藉著與共產黨的「國共平台」順利解決許多問題,這是馬政府一直引以為傲的,但「國共平台」的運作卻又不用對立法院負責,不必受台灣社會監督。這種台灣社會的疑慮,馬政府有沒有好好說明解決?如果馬政府能夠在上任後幾個月內就建立起與中國政府之間的信任關係,為什麼沒有看到挾國會絕對多數和行政權的國民黨和馬政府,花同樣多的時間設法與綠營建立一些信任關係?難道台灣內部的共識比國共之間的共識還不重要嗎?

從台灣社會的角度,我們並不反對馬政府建立與中國大陸的溝通與協商,也不否認馬政府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我們擔心的是,馬政府太過輕忽在與對岸進一步接觸之前,須先在台灣內部經營共識的這種必要性。或者更不客氣地說,馬政府和國民黨是否認識到,在台灣的政治光譜上,他與中國大陸接觸的這件事,先天上就應該付出比綠營更多的努力去爭取台灣社會的信任?說「綠營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不僅是政治上的幼稚話語,也是政治上的不負責任。這麼說是根本沒有意識到藍營領導人在台灣政治脈絡中與對岸接觸本來就要爭取更大的政治信任,這絕非釐清法律責任就能解決的。

就像獨派挑釁中國又同時不甩美國那樣,馬政府理所當然地看待與對岸協議而無須多做解釋,以及輕率地提出「兩區說」而自以為是,一樣是在現實政治上不負責任的行為。

獨派挑釁中國和不甩美國對台灣在國際上所造成了長遠的傷害,是藍營人士朗朗上口的。但不向國內清楚地溝通並建立共識,就急切地希望透過與對岸協商來緩解執政壓力,其對台灣社會偏獨或者中間區塊造成的心理陰影,同樣會削弱民主政治的運作,這難道不也是傷害了台灣整體的長遠利益?

就像反獨人士不希望綠營執政強加台獨政策於整體社會之上,反統者在藍營執行反統者所認為的「親中政策」時,也需要藍營政府給出更多更清楚的保證與溝通。這種沒有沙文主義色彩的執政方式,才是讓台灣民主真正穩固的基礎;在這種穩固的台灣民主之上,才能出現真正為兩岸帶來穩定和平的政策。

另一方面,在陳雲林來台前夕,綠營鼓起了士氣上街頭反對,但是否除了在「要不要掛國旗」這些象徵性的議題上嗆聲以外,也應認真地、有系統地整理出兩會即將會談的具體議題中,反對黨有什麼主張和堅持,或者認為有什麼更重要的議題被忽略了?在街頭攫取政治資本的同時,可不可以也認真為政策內容做好監督的角色,或者打開與執政黨在政策上辯論的空間與平台?

民進黨能否清楚有系統地說明,執政時期提出的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究竟與國民黨的和平協議有何不同?國民黨目前在兩岸關係上的政策與措施,究竟有什麼具體風險?如果綠營能從具體政策面而非僅從統獨上回答為何「綠營可以,藍營就不可以」,那麼執政的藍營若再不能與綠營溝通和建立共識,就要負更大的責任了。

(作者徐斯儉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本文2008年10月31日發表於中國時報)